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企业已出口未申报退税货物有关税收问题的批复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4 04:15:46  浏览:933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企业已出口未申报退税货物有关税收问题的批复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企业已出口未申报退税货物有关税收问题的批复
国家税务总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关于出口企业已出口未申报退税出口货物税收管理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就《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进出口税收检查工作的紧急通知》(国税函〔1998〕451号,以下简称《通知》)一文的执行期限等有关问题批复如下:
一、鉴于1998年前出口货物征、退税率相差较大,出口企业出口货物不缴税也不申报退税问题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为平衡出口货物税负,国家税务总局于1998年7月31日下发了《通知》,规定对出口企业出口货物不申报退税而且拒不提供生产供货企业的,应先补征其货物
生产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待出口退税凭证齐全并查实无误后,再按出口退税的有关规定办理退税。但是个别地方假借贯彻上述规定为名,一方面将出口企业缴纳的税款作“查补收入”入地方财政收入,同时又以地方财政返还的形式将所征税款全部或部分返回出口企业,另一方面又为出
口企业从中央财政收入中全额办理出口退税。这不仅在实质上违反了《通知》规定的精神,而且还会引发骗税,必须立即予以纠正,而且还要视情节予以必要的处罚。
二、凡出口企业购进出口货物未按规定取得发票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中有关违反发票管理行为的规定进行处罚。
三、《通知》的执行时间是有明确期限的(即1996年1月1日~1998年6月底出口的货物,到期限不再执行)。1999年以来国家大幅度调高出口货物退税率,大部分出口货物的征、退税率已基本或完全一致,因此,对出口企业出口的货物,必须严格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
规定办理出口货物的征税及退(免)税手续。对不符合规定的,不得予以退(免)税。
特此批复。



1999年10月29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民政部关于清理各类供养对象减员和检查抚恤、救济专项拨款使用情况的通知

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清理各类供养对象减员和检查抚恤、救济专项拨款使用情况的通知
民政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
目前,全国由民政部门负责支付伤残抚恤金、定期抚恤金、定期定量救济费、原工资40%救济费、专项生活救济费和地方职工离休金、退休金、退职金等的对象, 每年都有由于死亡、转出、迁移等原因发生自然减员。据了解有些地方对减员未能及时办理注销手续,仍在继续发放经费。

为了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止虚报、顶替、冒领等现象,充分发挥民政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经商得财政部同意,现对关于开展清理各类供养对象减员和检查抚恤、救济专款使用情况的要求通知如下,请贯彻执行。
一、各级民政部门特别是县级民政部门,要对发给定期抚恤、补助、救济和离退休金的各类人员,进行一次全面、认真的清理核对,做到领取各项抚恤、定补、离退休金的人员及户籍与领取证相符;享受各项优抚的原始证件与享受条件相符;发放的经费与统计台帐相符。凡是在清理过
程中发现有减员而仍继续发放经费的,应立即办理注销手续,予以停发。停发后的优抚对象和地方离休人员遗属生活确有困难的,应按有关规定处理。今后对各种情况 的减员都应及时办理注销手续,减拨和停发经费。
各地要把各类供养对象的减员经费,统一集中到县级掌握,继续用于由民政部门负责管理的各类优抚、救济对象和离退休人员的抚恤、救济方面支出。
二、各地民政部门在清理各类供养对象的同时,对于一九八五年以来上级拨给的抚恤、救济专款使用情况,要结合各地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活动进行一次认真的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是:各专项拨款是否如实如数地指定用向,按时按项按标准使用;是否有截留、克扣、挪用、
挤占和滞留等现象。
各地在清查和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各类违纪问题,要按财务大检查的有关违纪处罚规定办理,其中触犯刑律的,要及时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三、清查和检查工作要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省和地市级民政部门要对县级的清理工作进行重点复查或抽查,确保质量,不走过场。切实做到边查边纠正边改进,健全和完善各类供养对象经费的发放领取手续、制度,强化专项资金的管理。
此项工作在今明两年内完成,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民政部门,在明年底前将清理、检查情况认真总结,上报民政部,并抄送财政部。



1991年11月8日

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转让条例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转让条例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1993年7月24日深圳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1993年8月21日公布 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房地产买卖
第一节 房地产买卖合同
第二节 房地产现售
第三节 房地产预售
第四节 房地产包销
第三章 房地产交换与赠与
第四章 房地产转让的代理与经纪
第五章 房地产转让的税、费
第六章 罚 则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房地产转让行为,保障房地产转让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房地产市场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特区内房地产的转让。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房地产,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建筑物、附着物。
本条例所称房地产转让,是指合法拥有土地使用权及土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所有权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买卖、交换、赠与将房地产转移给他人的法律行为。
第四条 房地产转让应当遵循合法、公平、自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 房地产转让时,建筑物、附着物的所有权应当与该建筑物、附着物所占用的土地的使用权同时转让,不得分割。
第六条 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是特区房地产市场的主管机关(以下简称主管机关),依法对房地产转让进行管理。
第七条 下列房地产,应当经主管机关批准,并补足地价款后,方可转让:
(一)通过行政划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
(二)取得土地使用权时减免地价款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 下列房地产,不得转让:
(一)根据城市规划,市政府决定收回土地使用权的;
(二)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地产权利的;
(三)共有房地产,未经其他共有人书面同意的;
(四)设定抵押权的房地产,未经抵押权人同意的;
(五)权属有争议的;
(六)法律、法规或市政府规定禁止转让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房地产预售应当经主管机关批准。
预购的房地产在办理房地产转移登记并领取房地产权利证书前再转让的,按市政府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 下列行为视同房地产转让:
(一)以房地产作为出资与他人成立法人企业的;
(二)一方提供土地使用权,另一方或多方提供资金合作开发房地产,并以产权分成的;
(三)收购或者合并企业时,房地产转移为新的权利人所有的;
(四)以房地产抵债的;
(五)国有企业之间或者其他组织之间的房地产调拨。
第十一条 下列行为不属于房地产转让:
(一)共有人之间对共有房地产的分割;
(二)国家机关、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与其下属的机构之间的房地产行政调拨。
第十二条 房地产转让时,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转移;转让人应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或者其复印件提供给受让人。
第十三条 房地产转让时,转让人对同宗土地上的道路、绿地、休憩地、空余地、电梯、楼梯、连廊、走廊、天台或者其他公用设施所拥有的权益同时转移。
房地产首次转让合同对停车场、广告权益没有特别约定的,停车场、广告权益随房地产同时转移;有特别约定的,经房地产登记机关初始登记,由登记的权利人拥有。
第十四条 房地产转让当事人应当按《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登记条例》的规定办理产权转移登记。
第十五条 房地产登记机关核准转移登记的日期,为房地产产权转移的日期。
第十六条 房地产的风险责任,产权转移前由转让人承担,产权转移后由受让人承担。
第十七条 房地产转让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境外组织或者个人的,转让合同应当经深圳市公证机关公证。

第二章 房地产买卖